2006-10-26

[Prose] 看山又是山

【引用】

人生三境界


(來源:且听晨音)

  人生有三重境界,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,這段語言便是︰ 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 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 看山還是山,看水還是水。

  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暇,初識世界,一切都是新鮮的,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,人家告訴他這是山,他就認識了山,告訴他這是水,他就認識了水。

  隨著年齡漸長,經歷的世事漸多,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了。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,越來越複雜,經常是黑白顛倒,是非混淆,無理走天下,有理寸步難行,好人無好報,惡人千年。進入這個階段,熱是激情的,不平的,憂慮的,疑問的,警惕的,複雜的。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。人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,看水也嘆息,借古諷今,指桑罵槐。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,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。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,所謂「好風憑借力,送我上青雲」。倘若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,那就哭了這條命了。人就會在山望了那山高,不停地攀登,爭強好勝,與人比較,怎么做人,如何處世,絞盡腦汁,機關算盡,永無滿足的一天,因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圓的,人外還有人,天外還有天,循環往複,綠水常流。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,那裡能夠去與永恆和無限計較呢?

  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。追求一生,勞碌一生,心高氣傲一生,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,于是抱恨終生。

  但是有一些人透過自己的修煉,終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。茅塞頓開,回歸自然。人在這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,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。任你紅塵滾滾,自有清風朗月。面對蕪雜世俗之事,一笑了之,了了有何不了。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,看水又是水了。正是︰人本是人,不必刻意去做人;世本是世,無須精心去處事;便也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。



[以下編輯於2009/07/25]
  第三重境界是指反璞歸真嗎?或是那句「能瞭解自然界的殘酷,也就能瞭解它的美」?包容萬物?最近看到二篇文章,讓我似乎可以抓到一點這個境界所代表的意義。
【引用】

一切答案都是答案


  意識幾乎是一切精神活動的中心,我們又怎能不落意識,而進行精神活動呢?以佛教的術語來說,就是如何不以「識心」去認知了別,而以「真心」照見法性?

  未答此問題前,先做一個小實驗,請問「太陽從那方升出來?」相信很多人都不假思索地回答:「東方!」這是標準的答案,沒有人有異議的。

  可是,若以同一問題向一班幼稚園小朋友發問,答案就不同了!他們的答案是:從地上來,從水上來,從窗門來,從樹上來…..。這些都是生活化的答案,具體而多姿多采,美妙而生動活潑。

  東方!?什麼是東方?東南西北是人類知識的產物,方便人類認知了別方向的標準。久而久之,不知不覺,人類習慣這種辨別方向的思維模式,意識的慣性作用,使我們第一時間作出反應,認定概念化的「東方」是唯一正確答案。

  小朋友們沒有思想框框,如實地觀察現象,所以出了這麼多答案。從法性來說,一切答案都是答案。何必扼殺了小朋友的創造力!

【引用】

你也對呢!


  一日,两位比丘聽完老和尚開示後,彼此交流心得,但竟在某一問題上發生爭議,最後祇好一起到老和尚面前求證誰是誰非。甲比丘搶先把自己的見解說個明白,老和尚聽後,點點頭說:「你是對的!」

  甲比丘得意地離去後,乙比丘心有不服,他把自己的另一番見解向老和尚表述。老和尚聽後,又點點頭說:「哼,你也對!」

  乙比丘走了後,站在一旁的小沙彌,突然沉不住氣說:「師父,我一向服侍你,尊敬你。為何你是非不分,明明衹有其中一人的見解是對,你竟然說两人都對!」

  老和尚也點點頭說:「喔,你也對啊!」

  世人往往憑自己的知識和經驗,以某觀點、角度、立場去理解事物。簡單來說,即以機械邏輯模式的慣性意識去理解,認定自己的見解是唯一正確,與其他人的見解互不相容,誓不两立。可是,若然我們能以智慧觀照,從理體看事相,即悟出理事圓融,事事圓融;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的道理。

  原來限制我們思考的框架,又豈止經歷世間殘酷後帶來的複雜與冷漠,還有我們受教育後所發展出的慣性思維。以為那框架必是惡,原來也有善,以為是被迫適應整個環境,原來也有自己狹窄的目光,於是我們都受到了制約而產生偏見,自己卻混然不知。以為偏見只是因為資訊不足所造成的判斷偏頗,原來竟是觀測的立足點不夠高不夠遠。

  也許「看山又是山」的境界與「赤子之心」並無不同,也許所謂的「放下」不只是掙脫俗世擾人的枷鎖,還包括掙脫自己。